找到相关内容411篇,用时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宗教理念与文化人生

    游离于生活之外﹁而是把生命按其本来样子来感受,因此又谓如实智。任何把生活与超越打成两橛的企图,都是障道眼目。后来禅家说的  页92  “道须通流”,洒扫应对,举止动静皆是妙道化用,这些都无非在指点学人...

    龚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4248122.html
  • 《剑轮修心法》及注释

      就佛法的观点来看,《剑轮修心法》是一部极为杰出的作品,刚开始即须发利众菩提心,然后再深入学习。宗咯巴大师(1357─1413)曾说:“仅听闻大乘法是不够的, 闻法者必须具有大乘心的高超思想和动机, 才能从中撷取最大的效益”。  顾名思义,《剑轮修心法》一如武器能戮穿敌人的躯体一样,能够斩断障道的双重执著──我执和我爱。  波周藏巴仁波切(1683──1762)和他的弟子在世时,经常传授此教法...

    印度·法护大师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0748613.html
  • 举弊救偏

    判别能力之众生,则以其身着袈裟,误听误信,观念一错,则全盘皆输,影响至巨,焉可不慎?然而抉择明师,仍须福慧因缘具足,是以,宜处处与人为善,不应障道。  *佛法未落实在生活中  佛法之可贵,在其可体证...

    慧律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5749169.html
  • 佛教四护卫禅

    因果).㈧ 知天眼无碍智力.㈨ 知宿命无漏智力.㈩ 知永断习气智力。   ②四无畏: ㈠ 一切智无畏。㈡ 漏尽无畏。㈢ 说障道无畏。㈣ 说尽苦道无畏。   南传佛随念课诵文 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,独自无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249264.html
  •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(3)

    在于僧众素质低下。他们深受封建宗法观念的影响,且大多数思想趋于保守,特别是佛教末流,视经典文字为障道之本,文化水平愈来愈低,根本谈不上去研究高深玄奥的佛教哲理,更不懂得佛教的僧团主义,因而把清净庄严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0749898.html
  • 巴壶天著:禅宗的思想(2)

    不能离诸见,则无以明自心。则不能知正道矣。”故知见愈多,则去道日远。老子云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。”禅是道,不是学。只宜损,不宜益。一切知见,只能障道,而无益于道。庄子所谓:“至人...

    巴壶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3550104.html
  • 达摩禅法及其修证

    很贪恋,说什么看见自己的影子了,什么地方发亮了,什么  地方有气感了,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障道的因缘。因为你的目标是到高山顶上去,如果你贪恋于路  边的小花小草的话,你能走到山顶上去吗 ? 那你就枉费工夫...

    妙华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3850111.html
  • 论禅悟(2)

    ,亦能令人入道,亦能令人障道。何故?你若于见、闻、觉、知处得杀人刀、活人剑时节,便能使得见、闻、觉、知;你若不得杀人刀、活人剑,却被见、闻、觉、知使得来七颠八倒,障却道眼,脚跟下黑漫漫地,不得自在!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4550254.html
  • 慧能的“顿悟”学说

      (《坛经》)禅并非看心看净,禅的关键是内心体悟,不应拘泥于外在功夫和形式,只须任运自在。他进而认为,“看心看净,却是障道因缘”,坐禅不仅不能得悟,而且妨碍觉悟。王维《碑铭》也有类似记载,说:“至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4550255.html
  • 南山律学研究的新面向——代序

    净除业镜客尘曀等,见汝身中少分佛性”。之所以名之为“观”(实则含“止”),则是因为律祖要求我们必须“观察此诫(即内文),与佛法相应不相应,及障道过患,名字句偈,审谛思量,如实解心,得诫本意。”另外所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350960.html